新冠疫情的突然出现和后来的集中爆发,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均带来了明显冲击。受疫情影响,各行业的经营状况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。汽车市场的饱和、光电行业的产能过剩、电子技术的更迭放缓、建筑市场的需求骤减等等不利因素,也逐步传导至上游原材料厂家,尤其是应用领域极其广泛的发泡聚丙烯(EPP)市场。
受下游应用市场的不利影响,2021年3月,全球最大的EPP原材料供应商杰斯比株式会社(JSP Corporation)撤销其中国重庆工厂,缩减产能;2022年9月韩国最大的EPP原材料供应商韩华集团(Hanhua Group)也宣布撤出中国所有EPP相关业务。在如此动荡的市场背景下,作为国内企业的无锡会通轻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(简称“会通轻材”),却实现了逆势增长,为低迷的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,备受行业专家的瞩目。
那么,会通轻材凭什么杀出一条“血路”?近些年,会通轻材做了什么,又做对了什么?未来,会通轻材又将给EPP行业带来怎样的惊喜?
作为中国EPP行业的领路人,会通轻材专注于在材料领域的技术创新,深度挖掘客户需求,以创新带动企业发展,最终实现产销两旺、逆风飘扬!
1. 持续研发,创新驱动
从2009年公司成立,自主研发国内第一条超临界二氧化碳釜压发泡产线,到两年后EPP试制成功,从最初的两款产品投入市场,慢慢的起量,从开始的几十吨、几百吨,到如今数十款产品同步推向市场,市场体量达到数万吨,并牵头起草了首个中国EPP国家标准(GB/T40921-2021),会通见证了整个中国EPP行业的发展,也代表了中国EPP行业的发展。
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釜压发泡技术,会通轻材不断推陈出新,将产品线逐步丰富。针对常规EPP,会通通过其独特的工艺技术,推出EPP 2.0系列与3.0系列,实现了下游EPP成型工厂的能耗降低、效率提升,为整个产业链实现双碳目标充分赋能。在功能性EPP方面,会通轻材不断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,最高V0级阻燃EPP、具备军工品质的导电EPP、刚性提升30%以上的高刚EPP、吸音降噪的空心EPP、生物基来源的EPP、100%再生PP组分的EPP等新产品遍地开花,引领EPP行业由低端附属品大步踏入高精尖领域,发挥材料本位价值。
近些年,会通轻材基于EPP材料多年的研发经验,逐步推出特种发泡材料,顺应市场未来需求。柔韧性更优的发泡聚乙烯(EPE)、较ETPU更具性价比的高弹发泡产品(BouncePao®)、完全可降解的发泡聚乳酸(E-PLA),以及其他工程塑料(ABS、PA等)、弹性体材料(TPU、TPE等)的发泡产品层出不穷,为会通轻材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发展潜力与内生动力。